最新目录

黑姜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研究进展(4)

来源: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Yenjai等[13]报道黑姜根茎中的9个黄酮类化合物,对人口腔表皮样癌、乳腺癌和人类小细胞肺癌无细胞毒性,认为黑姜作为传统药物是安全的。另一项急性毒

Yenjai等[13]报道黑姜根茎中的9个黄酮类化合物,对人口腔表皮样癌、乳腺癌和人类小细胞肺癌无细胞毒性,认为黑姜作为传统药物是安全的。另一项急性毒理学研究表明,给大鼠口服LD50大于13.33 g/kg的黑姜粉末时,其各脏器未发现异常病理变化[71]。

对6组Wistar大鼠进行长期毒性研究表明口服黑姜组与水对照组的体重和健康均无显著差异;而口服2000 mg/kg的大鼠肝脏有一定程度的改变,即肝脏相对质量较高,可能是由于体重较低所致;血清钠含量高于对照组,但仍在正常范围内;接受最高剂量的雌性大鼠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另外,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71]。对3组小鼠口服黑姜乙醇提取物(60、120、240 mg/kg)进行血液学、血液化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小鼠的血红蛋白、白细胞总数无显著性差异,各剂量对正常肾、肝功能、血尿素氮(BUN)、肌酐(CRE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均无影响,但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肝脏有形态学改变;因此不建议人类长期服用高剂量的黑姜提取物[23]。而在另一项黑姜乙醇提取物对Wistar大鼠的安全性试验中,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雄性12只,雌性12只),3个治疗组分别口服提取物5、50和500 mg/(kg·d),2对照组分别给予蒸馏水和1%西黄蓍胶口服液,结果表明雄性大鼠口服黑姜提取物500 mg/kg,体重比对照组显著降低,各剂量组血液学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内;雄性大鼠口服最高剂量时,甘油三酯水平比对照组显著降低,而接受相同剂量的雌性大鼠比对照组的血糖和胆固醇水平明显增高;另外,内脏器官的组织病理学研究显示无明显病变[72]。Yoshino等[73]评估了黑姜根茎乙醇提取物的致突变性及亚慢性毒性,认为黑姜提取物不会导致基因突变,同时口服试验剂量90 d亦没有出现中毒现象。

4 展望

黑姜在云南西双版纳勐仑镇村寨中较为常见,当地少数民族(主要是哈尼族)将其种植于庭院或橡胶林下,作为外用药,用于伤口处理、骨折和消炎;内服水煮,用来治疗感冒、喉咙痛。但黑姜仅作为当地民间药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4]及地方药物志[75]均未见记载,目前只有少数植物园,如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广西药用植物园有引种栽培。而黑姜在东南亚地区被广泛栽培应用,在泰国有长达几个世纪的民间药用历史。另外,泰国和日本已开发了很多黑姜保健品,如黑姜提取物被制成胶囊用于提高男性性能力[29],或被制成各种功能性饮料[13]等。虽然黑姜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但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此外,有关其遗传多样性、药材栽培技术、植物生理生化等基础性研究很少,限制了对其进行深度开发和应用。近年有部分学者对山柰属不同种间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如Techaprasan等[76]利用两个叶绿体片段(psbA-trnH和petA-psbJ)研究了山柰属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但不同产地的黑姜,由于海拔、气温和土壤等复杂多变,其遗传多样性和化学成分含量有所不同,质量亦存在一定差异[31],其原因不明,因此明晰黑姜的资源状况、遗传学背景,保证其化学成分稳定、可靠及有效,对今后黑姜的开发利用、育种和产业化发展等都十分必要。同时制定黑姜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动其临床药理应用研究,将有助于实现黑姜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致谢 在标本查阅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标本馆以及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植物热带植物园标本馆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黑姜是姜科(Zingiberaceae)山柰属(Kaempferia)多年生草本植物,最早记录于缅甸[1]。1827年Wallich首次在缅甸的Ataran River采集到黑姜的标本,并命名为,直到1890年Baker[1]才将该名称合格发表。现今该种在泰国[2]、老挝[3]、孟加拉国[4]、印度[5]、柬埔寨[6]、越南[7]、中国[8–9]等地都有分布或栽培的记录。中国栽培的黑姜来源于缅甸[8],又被称为红缘土田七[8]、黑心姜[8]或小花山柰[9]。

黑姜在东南亚地区广泛种植。在泰国,黑姜被称为“Krachaidum”,也被称为“Thai ginseng泰国人参”,民间用其作药物长达几个世纪[10–11],现已成为该国收入冠军的草药之一,主要用于治疗过敏、胃肠道疾病和抗菌,其根茎的酒精浸泡液是治疗阳痿的滋补饮品[12]。Yenjai等[13]较早报道黑姜根茎含有多种黄酮类物质,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疟原虫和抗真菌的活性。此后,黑姜的多种药理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如抗肿瘤[14–15]、抗炎[16]、抗氧化[17]、血管扩张和心血管保护[18–21]、抗骨关节炎[3]作用等。另外黑姜用于增强男性性能力,近年受到较大关注[22–28],市场上出现许多利用黑姜制成的相关功能产品。

文章来源:《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网址: http://www.zgylxydlxzz.cn/qikandaodu/2021/0321/545.html



上一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药理学中的应用效果
下一篇:基于翻转课堂和思维导图的药理学教学改革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投稿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编辑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版面费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论文发表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